当中国足协的“选帅小组”专程飞赴米兰,与卡纳瓦罗展开面对面谈判的消息传出后,人们很快发现,这场原本打着“全球公开竞聘”旗号的选帅工作,已经逐渐偏离了公平、公正的轨道。在五十多位候选人中,卡纳瓦罗这位执教经历饱受争议的意大利教练始终被放在聚光灯下,而足协给予他的“特殊照顾”,更是引发了外界的质疑:这到底是为了国足重建的无奈之举,还是一场“感情牌大过能力”的儿戏?
卡纳瓦罗的执教水平,其实早已写在公开的战绩里,并非未知谜题。作为球员,他确实拥有世界杯冠军、金球奖等耀眼荣誉,但一旦转型为教练,短板立刻暴露。2019年临时接手国足,他带队参加中国杯却两战皆负,先后输给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,交出“零胜率”的难堪成绩单。此后,他在欧洲的执教之路也并未好转:2022年执教意乙球队贝内文托,17场比赛仅赢下3场,胜率不足两成;即便是在2024年底到2025年执掌萨格勒布迪纳摩,胜率也仅有50%,谈不上亮眼。更令人尴尬的是,他曾谋求新加坡国家队主帅职位,却因“能力不足”遭到对方果断拒绝,新加坡方面甚至直言:“他或许是大牌,但并不具备执教国家队的实力。”这样的履历,与足协提出的“冲击2030世界杯”目标,显然背道而驰。
展开剩余61%更引人关注的是足协在选帅流程中的偏向性操作。原本公告中明确要求所有候选人统一面试,但卡纳瓦罗却享受了“高层亲赴米兰”的特殊待遇,这让“公开竞聘”的说法显得像是一块遮羞布。从他最初主动报名、又以“家庭原因”推辞,到最终变成足协“倒追”的对象,这种反转过程,本身就说明了内定的意味。事实上,早在报名阶段,选帅小组就曾向国脚们专门征求过关于卡纳瓦罗的意见,所谓的筛选程序,更像是走过场。
从足协的角度来看,他们的逻辑似乎不难理解:卡纳瓦罗熟悉中国足球,能处理更衣室关系,薪资要求又不算超标,这些因素被当成优势反复强调。但仔细推敲便能发现破绽——他在中超的有限成功,更多仰仗的是金元足球时代的豪华阵容和里皮团队的光环,一旦缺少这些外力,战术能力的不足就暴露无遗。更矛盾的是,足协一方面在合同里加上“战绩止损条款”以自我保护,另一方面却执意选择一个战绩问题严重的教练,这种逻辑冲突,显然体现出他们对真正执教效果的忽视。
其实,选帅理应是关乎中国足球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,但现实却一次次陷入“关系圈子”的泥沼。当连新加坡足协都能看清卡纳瓦罗的短板时,中国足协却宁愿装作看不见,沉迷于所谓的“熟人优势”。这不仅是对球迷信任的辜负,更是对中国足球未来的不负责任。从伊万到如今的卡纳瓦罗,足协似乎始终在用“试错”消耗时间,却没有真正寻找能够带领球队走向进步的人。
如果卡纳瓦罗真的上任,他或许能暂时缓解自己的职业困境,但对国足而言,这样的选择极可能让重建之路更加迷雾重重。足球的发展,需要的是务实与专业,而不是“人情救济”或“走过场”。只有彻底摆脱圈子文化,以能力为唯一标准去选拔教练,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出困境。否则,再多的谈判与合同,也不过是重复一遍又一遍的老错误。
发布于:天津市
